幼儿园≠小学预科?那孩子们去学什么?

发布日期:2024-07-01 23:06    点击次数:126

很多家长习惯性地把孩子上幼儿园称为上学,觉得孩子上幼儿园就等于上学,同时暗松一口气,以为从此就算是把孩子交给老师了。

其实,上幼儿园和上小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家长必须了解:幼儿园是家庭的向上延伸,不是小学的向下延伸。就是说,幼儿园不是小学“预科”,也不是训练孩子提前适应小学规则的地方,更不是以学习小学知识为主要任务的地方。

孩子出生后,身心迅速成长。他学会了很多生活技能:说话、走路、吃饭、如厕等。他也学会了很多心理技能:表达情感,包括委屈、害怕、高兴、愤怒等;建立相对稳定的安全感,从对妈妈的绝对依赖——离开妈妈什么都不行,过渡到对妈妈的相对依赖——有时候离不开妈妈,有时候可以离开妈妈一会儿,再逐步走向独立。

孩子虽然学习了不少技能,但不能马上去社会上运用,还要经过现实的检验。于是,就有了幼儿园。

这好比新兵入伍,通过训练学了打枪、投弹等很多军事技术,还需要参加军事演习,才有机会上战场,幼儿园对孩子的作用,就相当于新兵的军事演习。

有家长问:“孩子到了幼儿园,如果不学小学知识,那学什么呢?”

家长有所不知,孩子在幼儿园里要学的东西多着呢。

学社交

不仅是学习社交技巧,更是在和同龄人的交往中确定自己的身份,了解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同时了解别人的需求和边界

孩子出生后,会从刚开始的母子共生的二元关系,逐步过渡到爸爸、妈妈、孩子的三元关系,然后进入幼儿园,扩展更丰富的多元关系。学习社交就成为幼儿园孩子的第一任务。

孩子上幼儿园前,在家是众星捧月的存在,到幼儿园后,是若干普通孩子中的一个。孩子要适应、接受这种变化,并学习和同龄人合作、竞争、妥协,还要适应不同的老师,这个过程非常复杂,孩子不断学习、吸收新知识,还要归纳、整理、总结,一点儿都不轻松。

幼儿园里的人比家里的人多,又比小学里的人少。从这个角度看,幼儿园是一个多元化的大家庭,比原来的小家庭复杂、丰富、有趣,孩子要在这里逐渐适应集体生活。

幼儿园三年,孩子每天都在学习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社交技能。

孩子学习社交,不仅是学习社交技巧,学习怎么说话、待人接物、吃饭坐在哪个位置等,更是在和同龄人的交往中确定自己的身份,了解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同时了解别人的需求和边界。比如,跟小朋友亲近到什么程度才不会被对方反感,孩子必须通过不断试验才知道。

我曾跟踪观察过小学一年级新生,发现很多孩子无法适应小学环境,无法和同学、老师和睦相处,在集体生活中遇到很多困难。

有的孩子觉得,在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喜欢我,可到了学校那么多同学不喜欢我,我究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还是一个不可爱的孩子?他有很多困惑,因此没有办法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学习和参加集体活动上。

孩子之所以有这样的困惑,就是因为当初在幼儿园里没有学好社交这门课。

学玩游戏

重点不是掌握某个游戏规则,而是通过玩游戏来缓解焦虑

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玩游戏非常重要。在幼儿园,看护孩子不是目的,让孩子释放其活力才是目的,而玩游戏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首选方式。

当孩子还是婴儿时,其焦虑主要通过抚养者的照顾和自己的幻想来缓解。随着渐渐长大,孩子的焦虑越来越多,为缓解焦虑,他就需要玩游戏。游戏五花八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放松、舒服、踏实。

玩游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这一阶段,家长不要给孩子安排太多的学习任务,尤其不能以牺牲玩耍时间来要求孩子学习文化知识。

有家长说:“教幼儿园孩子文化知识,都是以游戏的方式,孩子也是在玩游戏啊。”但是,这种游戏与孩子的自发游戏有根本区别。自发游戏没有必须完成的任务,没有必须遵守的规则,也没有考核评比,孩子是自由的,没有任何约束和限制,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孩子玩游戏,重点不是掌握某个游戏规则,而是通过玩游戏来缓解焦虑。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重视玩游戏,让孩子在大自然中玩水、玩沙、玩泥、捉虫等。孩子通过这些游戏,学会调适自我心理,学会处理问题,学会与他人建立关系。

游戏可以是多人游戏,如几个孩子同时玩一个游戏,大家扮演不同的角色。游戏也可以是一人游戏,如孩子自己玩,或自言自语,或独自发呆。

有的孩子被老师批评后精神崩溃,趴在桌上大哭;橡皮被同学拿去用了,其情绪也会立刻变糟糕。这往往是因为他缺乏调适自我心理的能力,无法缓解焦虑。

相反,有的孩子很皮实,被老师错怪,他觉得冤枉、委屈,但也就难受几分钟,做个鬼脸就没事了;小朋友不带他玩,他拿出几件小玩具跟小朋友分享,小朋友又接纳了他。这种孩子就能够通过游戏,来缓解自己的焦虑。

孩子能够自己缓解焦虑,就相当于随身穿了一件防护服。这件防护服很轻很薄,既不妨碍孩子活动,又能很好地保护孩子。这就是成长。孩子进入社会后,爸妈不可能永远帮他,当事业受挫、情感受伤时,他必须学会自己处理焦虑。

学横贯能力

就像独立承担一个项目,孩子要协调各种关系、使用各种知识,自己去沟通和解决问题。这个项目的目的不是完成作品,而是通过这个过程,让孩子逐渐掌握组合资源的能力

横贯能力,指能把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知识、不同的工具组合起来,达成目标的能力。横贯能力是通用的学习技能,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需要掌握。

一个孩子看电视节目时,注意到里面提及角度有缓坡、陡坡、绝壁,于是在搭积木、走路、爬山时就会分辨:这是缓坡,这是陡坡,这是绝壁。他把电视里讲的东西跟生活结合起来,把不可触摸的东西变成可触摸、可感受的,这就是横贯能力。

学习横贯能力,就像独立承担一个项目,孩子要协调各种关系、使用各种知识,自己去沟通和解决问题。这个项目的目的不是完成作品,而是通过这个过程,让孩子逐渐掌握组合资源的能力。

如,孩子要用橡皮泥做一棵树,先要确定做什么树,灌木还是乔木。什么形状、开什么花、长什么叶。参照物是找一张树的图片还是找自家楼下的一棵树。

确定了要做的树,再看是自己一个人做还是跟小朋友合作。跟自己合作的小朋友有什么能力和特长。还要看需要什么工具,用多少橡皮泥,用什么颜色的橡皮泥,需要多长时间。做好后,将它放在哪里。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向谁求助。

很多幼儿园,包括一些早教机构,也很注意培养孩子的横贯能力,却在实施过程中偏航了。

比如,幼儿园老师给孩子布置手工作业,基本上都是家长在做。因为第二天交作业,老师会评比,会表扬做得好的孩子。虽然老师不会批评做得不好的孩子,但孩子会理解为没有得到表扬就是被批评。孩子想被表扬,不想被批评,家长也担心孩子得不到表扬不开心,于是替孩子完成作业。

这就完全偏离了做作业的目的。让孩子做手工是为了让孩子学习和锻炼横贯能力,作业应由孩子主导,家长可以帮忙,但是要在孩子的安排下帮忙,如东西太重,请家长拿一下。在做手工的过程中,不管用什么方法,最后做出来是什么样子,对孩子来说都是很好的锻炼。

孩子第二天带着作品到幼儿园,老师不应该评判谁做得精致、好看,而应该请孩子讲一讲:你是怎么完成的?用了哪些材料?想了哪些办法?哪些地方跟你想的一样,哪些地方不一样?

这才是重要的,至于做出来是什么样子,好看不好看,并不重要。

如果在幼儿园没把社交能力发展好的话,孩子上小学后就没办法把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协调统一起来,就会显得与同龄人格格不入,或者总想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去控制别人。这些孩子会用破坏规则的方式,如故意捣乱、不停地动来动去,以吸引别人的注意。

如果在幼儿园没把游戏能力发展好的话,孩子上小学后就不会用游戏的方式来缓解焦虑,只好用其他方式如感冒发烧、拉肚子、不上学等来缓解焦虑。

如果在幼儿园没把横贯能力发展好的话,孩子上小学后就只会在狭窄的思维框架里想办法、找出路,不能融会贯通,往往用了很大力气、花了很多时间,取得的效果却不理想,学习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所以,如果家有上幼儿园的孩子,家长最好给孩子多留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愉快地生活、游戏、与同龄人交往,发展最需要发展的能力,为将来的人生做足准备。